今日一词 | 中介语理论 Inter language (下)
“语言学心得”
第 117 篇
【今日一词 · 基础系列】
每天一词,一步一个脚印
一同扎进语言的海洋
中介语理论 Inter language (下)
一、“中介语”的定义
二、 中介语的特点
三、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原因)(Selinker)
四、中介语研究意义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观念的影响
三、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原因)(Selinker)
Selinker认为,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有两个途径:
一是成功的学习者,可以通过重新激活语言习得机制,即Lenneberg所说的“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按照克拉申的观点,这种人只有5%;他们可以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把普遍语法直接转换成目的语语法。(普遍语法可及性)但是,大多数学习者无法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
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靠潜在的心理结构——95%,即一般的认知结构(包括僵化机制)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语言能力是不完整的,无法与儿童习得母语或第二语言所达到的水平相比。
Selinker用五个“中心过程”:语言迁移过程、训练造成的转移过程、目的语规则泛化过程、学习策略、交际策略来描述“潜在的心理结构”。
1)语言迁移的过程对语言迁移的再认识:
Selinke认为语言迁移最好被看作一个包括所有与跨语言影响(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有关的行为和过程的总的术语。也就是说,语言迁移既可以表现为一种言语行为,也可以作为一种心理过程。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语言迁移可以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各个层面。作为一种心理过程,语言迁移是建立在“语际识别”(interlingual identification)的基础上的。
l Selinker发现,对语言迁移产生影响的语言知识,不仅仅是学习者的母语知识,还应该包括学习者先前已有的语言知识。(最初人们对语言迁移的认识还仅限于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影响。后来人们发现,对学习者的中介语产生影响的除了学习者的母语而外,还有其它语言知识的影响。如学习者的第二,第三语言的影响。)
l Selinker强调,语言迁移的过程是一个选择过程,不是行为习惯的自动迁移。
一般说来,当学习者的母语规则和目的语规则相似或相匹配时,可能会产生迁移。但是,母语和目的语相似并不足以构成迁移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语言特点都会迁移。哪些能迁移,哪些不能迁移,跟语言的特点有关。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习者在构建中介语系统时,母语知识的运用是一个高度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母语规则都会产生迁移的现象,学习者是有选择的。某些母语规则或过程比其它规则或过程更可能产生迁移现象。
比如有人认为,无标记的语言现象容易迁移,有标记不容易迁移。无标记语言点是最常见、最普遍、最自然的核心规则。比如,陈述句是无标记的,疑问句是有标记的。
Selinker指出,“上百年来,人们对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早已有所认识,而且认为,这种影响是最为实质性的影响。现在人们一致的看法是,语言迁移,正像在对比分析的初期人们所认识的那样,不是一个‘或有或无’(all or nothing)的现象。”
不能夸大语言迁移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否认语言迁移的作用。
2) 训练造成的转移过程训练转移是指针对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影响而形成的中介语认知。学习者的这种认知方式典型地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甚至是制约。显然,训练方式、训练环境、训练量和训练用教材的选择和控制直接影响学习者的认知方式,产生正向或反向的训练效果。
训练迁移产生的原因:
A、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强调和练习某些语言规则而导致学习者生成“非目的语规则”
eg.把字句
“ 把” 字句的例子。教学中最先教的是可用可不用的形式, 并且通过练习强化这种可用可不用的特点, 给学生造成错觉, 以为“ 把” 字句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用可不用的, 遇到非用“ 把”字句不可的时候, 学生不用, 而出现句型的误代偏误。后来我们调整了教学顺序, 先教必须用“ 把” 字句表达的形式, 使学生先树立一个“ 把”字句不是可用可不用的概念, 等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些形式, 再教那些“把” 字句和非“把” 字句可以互相变换的形式,学生就不会产生混乱了。就是这样一个教学顺序的调整, 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
*我把书还。
(鲁健骥,1994)
B、教材所提供的训练方法过于强调某些规则而忽视了相对应的另一些规则;
在+名词
*我姐姐在医院里工作。
*我把书放在桌子。
C. 教材错误
第三声的调值是214,不少语音测试结果显示,三声的调值实际是211或者212.
对译词的问题 见面 meet 结婚 marry
这种迁移现象的产生完全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与学习者内在的习得机制无关。
泛化是指学习者将某一语言规则的用法扩展以至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显然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泛化现象。
目的语规则的泛化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
A、错误的规则概括;
一连=连续
这里一连/连续下了三天雨。
*他在后半场比赛中一连失误,最后输了这场比赛。
一连、连续:凸显多量性
一连:强调动作单位、时间单位、事物单位的紧密连接,要和数量词语连用
连续:连接单位无法分辨,表示一种状态。有时不一定和数量词语连用
B、规则掌握得不完整;
动词+复合趋向补语+宾语(一般宾语和处所宾语)
他从葡萄架上摘下来几串葡萄。
我看见他和朋友走进去银行了。
我回去宿舍了。
C、不了解规则适用的条件。
图书馆后面有操场。
这三条原因对第二语言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学习策略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表达遇到困难时,试图解决所面临的学习问题而采取的策略。
Selinker指出,在跨语言交际情境中,学习者有一种倾向,即将目的语简化为一个比较简单的规则系统。
大意——小意(细节)(瑞典的学生)
那件衣服很贵,我不能买。(我买不起那件衣服)
5)交际策略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表达,特别是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表达意义发生困难时采取某种策略以解决交际问题。
回避策略:我 ……买衣服。(想说裙子)
使用母语策略:我去 airport .
排骨 肋骨
四、中介语研究意义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观念的影响
①可以促使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现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②可以促使对语言习得条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比如产生偏误的原因是什么。
③可以促使我们对教、学双方的有关因素进行比较。
今日一词丨语义波理论 Semantic Wave Theory
今日一词丨词汇扩散理论 Lexical Diffusion Theory